西工大按下“高精尖”项目转化加速键

西安高校盛产“高精尖”创业项目,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是西安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重要试点单位。西工大焦于某一领域不断深耕,潜心多年不断突破业内纪录,全国第一架小型无人机、第一台地效飞行器、第一型50公斤级水下无人智能航行器和第一台航空机载计算机均诞生于西工大。

近期,西工大再获丰厚成绩,刷新世界纪录,在世界舞台展示西安科创实力。西工大仿生飞行器研究团队研制的“信鸽”仿生飞行器续航时间突破3小时,刷新了扑翼式无人机单次充电飞行时间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西工大李学龙教授领衔科研团队突破了探测距离更远、精准度更高、抗干扰能力更强的多象限测角光学导引关键技术,开发的“领航者”深海光学智能导引系统,实现了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自主可控。据了解,仿生扑翼飞行器模仿鸟类等生物扑动翅膀的方式飞行,因其质量轻、体积小、噪声弱等特点,具有仿生性、隐蔽性和便携性,一般为手抛起飞、滑翔降落,起降不受场地限制,可应用于局地复杂环境应急救援信息获取、野外生物科考等多个领域。“领航者”深海光学智能导引装置及自主开发的水下无人平台定位导引系统已通过十余次海试证明了其可靠性。可以看到,西工大作为西安高校科技创新的领军者,其研发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是重要的科研探索路径之一。在技术应用领域,仿生飞行器研究团队首席科学家宋笔锋教授就曾介绍,“此次续航时间的大幅提升不仅验证了飞行器的性能,更使小型化仿生飞行器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大,有助于该类飞行器早日走向实际应用”。“该技术可广泛应用在海洋渔业养殖、海底管道维护、海洋勘探等领域,实现无人潜航器更长工作时间、更高工作效率、更隐蔽作业能力、更智能作业方式,使深海开发活动更加高效、安全,更具可持续性。”李学龙教授曾表示。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重要试点单位,西工大始终将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及企业孵化作为重点工作,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在前期工作上,西工大制定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等系列指导方案,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框架制度,打破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多重掣肘,2022年已有60余位教师将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写入了职称晋升申报书。同时,近年来,西工大科技转化成果亦迎来丰收。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砺芯慧感”)作为西工大“薄膜温度与压力传感器”相关技术成果转化组建的创新型科技公司,已落地秦创原。其总经理、西工大机电学院副教授罗剑在政策的支持下,去年仅用一个月走完了审批、评估、专利出资到位等流程。7月投资1100万元的国内第一条薄膜铂电阻自动化生产线开工建设,11月正式投产,打破了国外对该类产品近30年的垄断,有效填补了国内量产薄膜铂电阻方面空白。

“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的推进,对我们高校科技工作者创业非常重要,就像给我们松了绑一样,让我彻底打消了顾虑。”罗剑曾公开表示。而这仅是西工大科技成果转化成果的一角,西工大校友创办的企业遍布硬科技的各个角落。2020年以来,西工大资产孵化科创企业150余家,创业团队60余个,成功转化稀土永磁材料、单晶铜基材料、超高温复合材料等一批学校高科技成果,孵化超晶公司、思强公司、鑫垚等一批中小企业。此外,西工大成果转化参股企业50余家,获得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近20亿元。其中,铂力特、华秦科技先后登陆科创板,6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余家进入陕西省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高校作为西安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窗口,通过机制创新、融通链路、技术引领、协同创新等多种方式,已能从科研成果、企业孵化等多方面成绩窥见科技转化发展成果,并逐渐成长为西安科创与产业成长的重要路径。